回收主体资质:必须由具备药品回收资质的正规机构进行回收。这些机构应持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关许可证,且经营范围明确涵盖药品回收业务。个人私自回收靶向药属于违法行为,不仅扰乱药品市场秩序,还可能导致药品流入非法渠道,危害患者健康。
遵循法规流程:严格按照和地方关于药品回收的法律法规执行回收操作。从药品的接收、储存到运输、处置,每一个环节都需符合法定标准,确保整个回收过程合法合规、可追溯。
外观完整性:仔细检查靶向药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,有无破损、渗漏、变形等情况。药品的标签应清晰可辨,包含药品名称、规格、生产厂家、生产日期、有效期等关键信息。若包装损坏或标签模糊,可能影响药品质量与后续处置,此类药品需谨慎评估是否回收。
药品性状:观察药品本身的性状是否正常。例如,片剂应色泽均匀、无裂片、无霉变;胶囊剂的胶囊壳应完整,内容物无结块、变色、异味等现象;注射剂应澄明,无沉淀、浑浊、絮状物等。一旦发现药品性状异常,很可能药品已变质,禁止回收。
详细患者信息:回收时需准确登记药品来源患者的相关信息,包括姓名、联系方式、病历号(如有)、所患疾病等。这有助于后续追溯药品的使用情况,确保药品安全。但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,仅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这些信息。
药品流向记录:建立完善的药品流向记录体系,记录每一批次靶向药从回收点到最终处置机构的全过程,包括运输时间、运输方式、交接人员等信息,以便随时查询药品去向,保障回收流程透明化。
适宜储存条件:靶向药通常对储存环境要求严苛,一般需在特定温度、湿度条件下保存,如 2 - 8℃冷藏或常温(10 - 30℃)保存。回收机构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储存设施,确保药品在回收暂存期间质量不受影响。
专业运输保障:运输靶向药时,要采用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(若药品需冷藏保存)或符合常温运输条件的车辆,并配备温湿度监测设备。在运输过程中实时监控环境参数,保证药品始终处于适宜状态,防止因运输不当导致药品变质。
版权所有 © 2024-2025 全国回收靶向药